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互联网直播和非遗可以“双向奔赴”

 2023/03/08/ 21:47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关育兵

  □ 关育兵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认为,互联网直播跟非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他们之间的结合有着天然优势和属性,直播平台丰富了非遗的内涵和价值,打赏机制拓展了非遗未来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空间。在他看来,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应支持、鼓励各地非遗传承人积极参与网络直播培训,实现用直播打赏、电商等工具为非遗创造经济效益。(3月7日澎湃新闻)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这是我国一笔宝贵的财富,蕴含了大量开发优质特色文旅资源的潜能。在社会、政府和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非遗+演艺”“非遗+饮食”“非遗+特色村镇”等形式纷纷出现,我国非遗的发展、传播、传承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尤其是随着网络直播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非遗传承人在数字时代“乘风破浪”,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设直播间进行文化展演,令非遗焕发出青春活力与光彩。

  广东粤剧院院长、粤剧非遗传承人曾小敏通过网络直播再现经典粤剧《白蛇传·情》,吸引超2200万人次在线观赏;“90后”女孩胡雪菲在线演奏箜篌,两年来获得70万人关注……在直播等新兴媒介形式的助力下,传统文化“火”了起来。在互动中,观众也自发用点赞、打赏等方式表达喝彩,激励主播带来更优秀的作品。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机制,直播打赏已然成为促成非遗活态传承的一枚“点金石”,成为非遗传承人重要的收入来源和经济保障。

  互联网直播和非遗的“双向奔赴”,是良性互动的过程。非遗沉淀着悠悠底蕴,承载着文化自信,但由于地域和传播等限制,与大众存在着遥远的距离,很多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自然就难谈喜欢。互联网直播等方式,极大地拓宽了非遗的边界和受众,能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寻找到非遗的受众和爱好者,为非遗传承人和受众之间搭起了桥梁。近来颇受年轻人推崇的“围炉煮茶”,源于云南非遗“火塘烤茶”,正是有了直播、短视频中的走红,推动了其活态传承。

  现在,“国风”“国潮”广受追捧,这是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在寻找民族文化认同、精神认同,让传统文化蕴含着的精神成为自己精神价值的一部分,这对于非遗的活态传承来说是有好处的。在全国众多非遗项目中,不乏适于现代的风雅文化或生活方式的项目。从重保护、轻推广的非遗传承模式变为保护、推广并重的传承模式,注重非遗直播人才的培养,充分利用直播等立体式的传播方式,打破空间壁垒,创造年轻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内容,就能将非遗魅力传递给更多观众。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