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别让“设圈”乱象“圈吃”孩子

 2021/11/10/ 21:57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冯海宁

  冯海宁

  7万元一幅画、50万元一个人偶娃娃……在“二次元”的世界里,如此高价格的“定制产品”,已成一些年轻人甚至未成年人争相追逐的对象。(11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

  近年来,这圈那圈数不胜数。其中,所谓“设圈”,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设定画人物图像的圈子。今年4月,一则“13岁女孩花70万买画”的新闻引发关注,“设圈”由此进入舆论视野。在“设圈”,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是买家,而绘画师是卖家,二者通过相关APP进行对接,通过协商达成交易。这类交易看似“公平”实则隐藏不少乱象。

  比如炒作、哄抬“定制产品”价格。由于当代艺术作品的价值难以鉴别,卖家就利用这样的漏洞,通过营销号、虚假拍卖等方式抬高作品身价,向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兜售高价作品。再比如,作品价高质次。卖家要么用现成素材拼凑作品,要么通过效仿、抄袭出售同质化作品,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却能卖出高价。

  如果说18岁以上的年轻人,自己有稳定收入来源,也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通过购买价格合理的“定制产品”,来满足自己的个人爱好,没有什么不妥。但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拿父母血汗钱为价格虚高的“定制产品”买单,实在不妥。而某些卖家用价高质次的作品“宰”未成年人,不仅缺德,也涉嫌违法。

  根据《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其在“定制产品”中的高价购买行为,应该得到法定代理人(一般指父母)同意、追认。如果卖家通过虚假拍卖等方式哄抬价格,则涉嫌违反《拍卖法》《刑法》。报道显示,“偷税漏税也比较普遍”,还涉嫌违反税收法律。

  要想不让“设圈”定制产品乱象“圈吃”孩子,不仅需要家庭和学校对未成年人加强针对性教育,关注孩子心理变化,引导孩子理性消费;更需要有关部门对于诱导未成年人消费的现象强化监管。一旦“设圈”定制产品乱象产生纠纷诉诸司法,司法机关也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唯有多方齐发力,才能减少或者遏制“设圈”乱象侵害未成年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