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广江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儿子获奖发明和父亲研究所成果高度相似”,引发舆论关注。对此,涉事学生当时的任课老师表示,这种情况很正常,属于“大手拉小手”。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其官网回应称,高度重视,已迅速组织人员对此事进行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调查结果。(10月27日中新网)
从媒体调查看,这是一起典型的“拼爹科研”事件。据报道,安徽合肥的中学生刘某阳分别在2015年、2018年,凭借发明“便携式雾霾污染气体快速识别和检测装置”和“酒驾安全激光快速筛查系统”获得多个省级、国家级奖项和专利,并被重点高中录取。但记者调查发现,“牛娃”背后站着一位“牛爹”——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院长刘建国,儿子的发明与老子的团队专利成果高度一致。
事实上,公众对“拼爹科研”并不陌生。去年7月,昆明某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全国大奖事件曾引发轩然大波,青少年科创大赛也被指为“拼爹大赛”。随后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管理工作,各竞赛主办单位要全面开展一次自查,对以往获奖项目的真实性、独创性进行复核,坚决防止由家长或其他人代劳等参赛造假行为。
刘某阳也是成名于青少年科创大赛,并在国家、省、市三级的竞赛中揽获多项大奖和荣誉。当然,如果刘某阳得益于父亲的悉心指导和研究院的专业设备,在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基础上完成相关发明,不仅无可厚非,还值得大力鼓励。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科研路上涌现“父子兵”、科学后继有人,是个人、家庭、国家之幸。
但从报道看,本次事件中的刘氏父子不是所谓的“大手拉小手”,而更像是饱受诟病的“拼爹科研”。据此前媒体报道,“科研拼爹”背后是暗流涌动的利益江湖:学生参加比赛获奖升学能加分,指导老师得到更多奖金,学校也能从科协获得资金,保住科技示范校……各方默契配合、各取所需,破坏了竞赛公平公正,更伤害了那些真正热爱科学的孩子。
在类似事件中,到底是“爹坑儿”还是“儿坑爹”可能难以分清,但到底是“虎父无犬子”还是“父代子劳”并不难查清。如今,涉事单位已介入,不妨拭目以待。
科学不会糊弄人,人也别糊弄科学。科技创新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拔苗助长式的“牛娃”“神童”终究难有灿烂未来。此次“儿子获奖发明和父亲研究所成果高度相似”一事再次给相关竞赛主办单位敲响警钟。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0月25日【丝路话语】故意与11只白虎对峙 游客被刑拘并不冤
- 2021年10月25日【丝路话语】“贴牌”经营,失了管控会“砸牌”
- 2021年09月07日【丝路话语】“双减”之下,让更多的体育美育劳动回归校园
- 2021年10月25日【丝路话语】勠力同心,“战疫”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