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豆腐上网,非遗“活”起来才能“火”起来

 2021/10/13/ 21:45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杨朝清

  杨朝清

  陈荣炳是豆腐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的技艺已经入选杭州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荣炳豆腐坊开起了网店,老食客再也不用跑到摊位上守着了。(10月13日《杭州日报》)

  对于喜欢吃、讲究吃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从来都不缺乏“吃”的热情。豆腐作为一种常见食物,制作门槛并不高,只有形成特色、拥有“秘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前一天晚上到翌日清晨,每天经过七八个小时的艰苦劳作,坚持用传统工艺,坚持不加防腐剂,让荣炳豆腐品质出众。

  在一个注重利益变现的时代里,一些人变得投机取巧、急功近利;三代人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不变的品质背后,有着手艺人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匠心以及静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的品格。真材实料、精耕细作,饱含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让荣炳豆腐拥有了一般的豆腐所不具备的灵魂。

  伴随着社会变迁,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消费文化也在不断转变,酒香也怕巷子深。荣炳豆腐在坚守品质的同时,也做到了“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专门设计商标,在包装上印上了微店二维码,和物业合作开展一场场地推活动,通过老客户积累建立了配送群……积极拥抱市场、主动对接消费者,与互联网时代同频共振,为非遗产品迎来了新的生机。

  “非遗四代开网店”也是一面镜子,对其他非遗项目具有启发意义。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让不少非遗项目在市场竞争中败下阵来,不少手艺人纷纷转行,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非遗项目不能自弹自唱、孤芳自赏,而是要勇立时代潮头,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完美相遇”,从而激活非遗传承。当非遗传承不仅有前途还有“钱途”,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时代在变,消费者也在变。手艺人不能在老办法、老经验、老观念的陈词滥调里打转,也不能在改革创新面前踟蹰不前,而是要让非遗项目更好地拥抱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只有让非遗“活”起来,才能“火”起来。做到了守正创新的荣炳豆腐坊,显然是非遗传承的一个样本。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