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APP条款频“变脸” 别因价值“微小”而纵容

 2020/07/10/ 07:50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冯海宁

  冯海宁

  为了市场推广,不少APP利用各类优惠措施和“薅羊毛”规则吸引用户。但等到消费者掏了钱、办了会员,则面临规则说改就改,当初承诺的优惠说没就没的情况。律师指出,一些APP打着“创新”“升级”的幌子,单方面随意更改规则,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消费者。(7月9日《工人日报》)

  各种市场化APP在方便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同时,其中一些APP存在不少“坑”。比如部分APP吸引用户时是一套规则,用户“上钩”后就“升级”为另一套规则,导致优惠措施不断“缩水”,“坑”了不少用户。在线教育、视频、购物、游戏等领域均有APP存在这种情况,值得警惕。

  用户与APP运营商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当用户付费成为会员,意味着这种契约关系已经形成,是受法律保护的,无论运营商打着什么幌子私自更改规则,都是对用户权益的损害,对契约精神的践踏,也是对相关法律规定的藐视,对于这种缺乏契约和法律意识的行为,必须进行有力回击。

  从现实情况看,已有部分消费者对APP条款频繁“变脸”说不,比如有的通过投诉维权,有的通过起诉维权。典型案例是用户吴声威起诉爱奇艺“单方变更合同条款”,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爱奇艺承担相应责任。也有监管部门对擅自修改规则的APP严厉说不,如“爱情银行”APP被关停。

  但是仍有APP不吸取教训,继续损害用户合法权益,究其原因是,其一,为了商业利益漠视之前达成的契约,目的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其二,认为条款“变脸”对单个用户影响不大,用户不会去投诉或起诉,有的不在乎用户维权。其三,认为监管者管不过来。

  我国APP总数目前达360万款,每款APP都有不少用户,知名APP更拥有“天量”用户。即使是部分APP条款“变脸”,也会损害不少消费者合法权益,但坦率地说,有维护意识、维权行动的占比很低,原因之一是,多数用户权益受损后,认为损失“不大”,而维权成本较高,维权不划算。

  据悉,很多消费者对APP擅改规则的投诉大多涉及金额都不大,有的几百元,有的只有几十元甚至十几元。这些投诉的消费者中,部分也是试试看的心态,能成功维权更好,一旦维权成本变高就可能放弃维权。还有很多消费者不会为几十元、十几元去投诉,认为“麻烦”“价值不大”。

  无论是不愿与APP运营商“死磕”的用户还是根本不去维权的用户,都是对问题APP的纵容。如果说每个因为APP条款“变脸”、权益受损的用户都敢于维权,直至维权成功,恐怕没有APP运营商再敢无视契约无视用户权益。所以我们不能因为权益价值“微小”纵容APP条款“变脸”。

  从用户角度来说,维权要会算“账”。表面看,为价值“微小”的问题维权不划算,但换一个角度看,如果多数消费者都依法维权,会倒逼商家集体规范,可改变消费大环境,最终受益的是广大消费者。也就是说消费者维权不能只算眼前小账,要有长远眼光、宽阔视野,要算“大账”。

  当个体维权不划算,既可以通过集体诉讼实现目的、降低成本,还可以委托消协去维权。另外,各级消协组织也要发挥自身作用,比如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为消费者维权。对于价值“微小”、影响面广的侵权现象,有关部门要重视起来,用《合同法》《电子商务法》有效规范APP条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