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教得好当教授与好教授要教学

 2019/08/19/ 17:44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毛建国

教得好当教授与好教授要教学

  毛建国

  高校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科研是自留地,教学是公家田”。在一段时间内,不少高校一门心思教书的教师并不占据主流地位。然而,不久前南京林业大学公布了2019年职称评审结果,从教33年的理学院蒋华松教师如愿评上了教授,成为该校第一位“教学专长型”教授。据了解,蒋华松无一篇论文,也无一分科研,评教授靠的是他平时课堂教学的表现和成绩。这不是南京林业大学一所高校的新政。此前,不少高校都陆续推出相关举措。(6月19日《中国青年报》)

  面对“教学型教授”的兴起,有人称:讲课高手的春天来了。这可能还是乐观了一些。原因很简单,虽然很多高校打开了口子,但是并不大,有着诸多前提条件。正如南林大,对于“教学专长型”教授的资格条件,从学历、资历、专业理论到教学业绩、成果要求等均有规定。其中一个杠杠,就是“在南京林业大学从事教学工作10年及以上”。这也注定了“教学型教授”难以成为主流。

  南林大此举的最大意义,在于传递了一个导向,那就是“教得好也能当教授”。虽然说教授教授,以“教”为先,关键在“教”,但一段时间以来,高校却出现了教授不教书的现象,而矢志教书、课上得好的老师,因为没有什么学术成果,根本就没有成为教授的机会。“教学型教授”的出现,给教得好的老师提供了机会,许与他们一个未来,这有利于鼓励更多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上。

  作为一个概念,“教学型教授”的抛出,其实带有一点火药味,给人一种与科研型教授针锋相对的感觉。其实,教学与科研并不对立,“教学型教授”与“科研型教授”并非对立关系,如果职称改革,或者是舆论认知,把教学与科研对立,把“教学型教授”与“科研型教授”对立,那就犯了方向错误。有人担心,放开“口子”之后,会不会让高校教师队伍变得良莠不齐?“教学型教授”能否真正得到同事与学生的认可?这些并非杞人忧天。

  教学与科研,不是对立关系。如果把教学和科研完全分开,给“教学型教授”贴上没有科研能力,或者是因为没有科研能力而实施照顾的标签,还会带来一个可能后果,那就是削弱“教学型教授”的职业荣誉感。或许我们还应该树立一个认识,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所说,一个教师的科研内容可能是自己的专业,也可以是教育本身。比如,6年前,哈工大电气学院副院长霍炬当选该校第一批“教学拔尖教授”时,只有36岁。之后,他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连续三届获得哈工大“金牌教师”奖。拿到教学成果大奖,算不算科研能力?

  去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简而言之,好教授要教学,不教学就不是好教授。职称改革的方向,推出“教学型教授”的目的,都应该落在这里,也就是推动更多教授回到课堂,回到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本心。其实,哪怕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科研型教授”,当其回到教学一线时,对于提升科研能力也大有裨益。而很多“教学型教授”并非没有科研能力,可能只是暂时没有表现出来,或者是在论文压力下没有机会表现出来。

  大学里,有些人适合教学,有些适合科研,但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教学型教授”与“科研型教授”并非对立关系。而职称改革,既要让“教得好当教授”,也要形成“好教授要教学”的导向。重视“教学型教授”,实际上是在推动高校教师回归教学本职工作,这个推动,不是单指年轻教师,而是所有教师,乃至名师大师。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