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邓海建:城市“被看海”只因管道“踢皮球”?

 2011/07/21/ 11:00 来源:新华网

  南京市住建委主任19日公开回应暴雨淹城质疑,他表示,正在进行的雨污分流工程是环保工程,对于防汛作用有限。该负责人同时表示,排涝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标准、办法来检验,南京的排水管道设计符合国家规范。(7月20日《扬子晚报》)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将南京城从头到脚浇了个透,于是“六月看海在武汉、七月看海在南京”。汽车成了“潜水艇”,隧道淹成了“下水道”,交通一度几近瘫痪。然而就在一个月之前的19号,“中国之声”广播还特地播发了一条新闻,大意就是“南京雨后一改‘泽国’景象,城市内涝治理初见成效”,记者了解的讯息是:南京市计划自2010年起到2014年底,投资180亿元实施水环境整治工程,其中就包括全面完成老城区及周边地区雨污分流工程。言下之意是新工程在暴雨中功不可没。时隔刚好一月,当地住建委又在内涝后回应说:“雨污分流工程主要是环保工程,下雨是雨水,这关系排水工程,雨水排放是通过雨水管道,而不是污水管道,是两个不同的功能,不同管道”。

  最有趣味的当然不是对雨污分流的辩词,而是职能部门对城市防汛的定义:“排涝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标准、办法来检验,南京的排水管道设计符合国家规范”。问题是,如果城市防汛“防”的不是暴雨等极端天气,难道它等的只是拍言情剧的毛毛雨?排水管道符合不符合国家规范不是问题的关键,能抵抗并消解内涝的成因才是城市防汛的初衷,难道怪只怪这老天下的不是“国家规范”的雨?在公众的逻辑里,要证明排涝防汛设施是不是花架子,最好的检验恰恰就是“极端天气”。道理很简单,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在暴雨面前显然等不及所谓“科学的标准、办法来检验”。

  这大半个月以来,我国大部分城市遭遇多次强降雨,在铺天盖地“水漫金山”的内涝图景中,诸多城市摇身化为“水上威尼斯”。无坚不摧的内涝,照出了城市下半身的“难言之隐”。如果是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那么很多城市将不复成为有尊严的“人”。对此,《人民日报》18日直言:“全国62%城市内涝,折射出城市管理者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和政绩观”。

  其实很多时候,“折射”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折射”了之后,眼睛被“射”疼了、心被“射”伤了,补救何在?究责何在?有则新闻可为“排涝防汛”行政命运的佐证:江西景德镇防洪堤2002年立项建设,总投资3.58亿元,目前完工不到一半,资金被挪用建景观,已花费逾7成资金,群众频遭“被淹之苦”。经不起暴雨却振振有词的“排涝防汛”建设,莫不是为救生衣等做了一则最艺术、最动人的广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