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练洪洋::多元的民工荒须多元求解

 2011/02/16/ 15:22 来源:广州日报

  练洪洋

  就业多元化造成“民工荒”,也要多元化求解。“民工荒”让我们意识到,那点工资根本不是他们应得的全部,除了物质层面,我们还需要满足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春节之后,工厂复工,“民工荒”现象再现。非但珠三角、长三角,中西部也存在这种现象。中西部各地纷纷出台“留人”措施,被外界视为“截留”。14日,河南省人保厅还出面否认“截留”一说。

  “截留”当然是无稽之谈,农民工愿意去哪打工,又岂是一纸行政命令可以左右?把“民工”问题归咎于输出地的阻挠,可见许多人仍未拨开“民工荒”之雾霭,揭寻其中的真问题。用工具论思维探究“民工荒”,不免南辕北辙。

  从本报近日对农民工输出地的实地调查,我们不难获得这样一个印象:就业的多元化选择,摊薄了农民工数量,加剧了某些地区的“饥荒”。就业多元化涵括以下几重含义:首先是就业地点的多元化。随着国家刺激经济政策、沿海地区的经济转型,中西部地区承接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极大地刺激了当地对农民工的需求,如江西省“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园区企业年均用工量以14%的速度增长。另一面,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仍未完成,过分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格局仍未得到彻底改观,农民工收入难以与中西部地区拉开较大差距,微小的优势难以冲抵背井离乡农民工的成本支出——在家乡即使每月少拿几百块,其幸福感并不比外地低。农民工用脚投票,过往那种“孔雀东南飞”局面也就难以再现。

  农民工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加剧农民工阶层分化,客观上减少了低端农民工数量。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把进厂打工当作积累经验的阶段性职业,而自主创业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虽然“打工妹回乡当老板”的路径不是人人都可以复制,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必然加剧这一阶层的流动性与不稳定性。

  农民工需求多元化与现实间的落差,打击农民工异地求职的信心与恒心,亦为“民工荒”之重要成因。多年的标签化,使到主流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看法单一而顽固,那就是出门求财。事实上,已经告别物质贫困的新生代农民工,其需求已经远远超出工资层次,而进入精神层面,譬如认同感、成就感等等。而许多输入地,仍未在精神上、物质上做好尊重他们、接纳他们的准备。入户难、入住难、入学难、保障难……九九八十一“难”,使得农民工难以获得对城市的认同与融入。

  面对一个多因一果的社会命题,任何单一的方法都难以有效化解。就业多元化造成“民工荒”,也要多元化求解。吸引农民工流入,说难不难,有比较优势自然产生“洼地效应”,就不怕招不到人。比较优势不仅表现在物质待遇——企业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政府为农民工提供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为他们安居乐业提供可能,更表现在农民工其他需求的满足度。很多时候,社会把农民工当作单纯的经济工具,支付低廉的工资购买他们的劳动,“钱货两讫”之后,视而不见。直至农民工们用行为艺术演绎了愈演愈烈的“民工荒”,我们才意识到,那点工资根本不是他们应得的全部,社会还必须付出更多,偿报他们的付出,满足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求。

  “民工荒”是转型期的阵痛,只不过是比起发达国家,我们来得更晚一些。而“民工荒”的最终解决,仍然有待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降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倚重,从而减少对一线工人的刚性需求。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