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其中首要任务就是“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改革”是突破口,“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核心。
曾几何时,一纸户籍将城市人口划分为不同身份,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与之紧密挂钩。这种二元结构犹如一道无形之墙,将农业转移人口挡在完整的城市公共服务之外。
如今,改革正朝着建立“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不包括个别超大城市)”的新型户籍制度迈进,这意味着户籍正从管理工具转变为服务载体。越来越多城市放下身段,敞开胸怀,实行“零门槛落户”,让“新市民”享受同等待遇。在不少先行先试地区,稳定就业和稳定住所已成为落户的主要标准。大学生毕业后可选择在工作地落户,务工人员凭劳动合同和居住证明即可申请登记,人才引进实现“愿落尽落”。
这项改革的深刻意义在于,它承认每个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者,都应当平等享有城市发展的成果。当人们不再因户籍身份而感觉低人一等,城市的包容性才真正得以体现。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从“有所差异”到“一视同仁”,体现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一些地方通过动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持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让进城人口不仅能“留下来”,更能“过得好”,真正成为城市的一分子。
在教育方面,随迁子女入学门槛逐步降低,“长幼随学”政策为多孩家庭解了燃眉之急,众多城市确保义务教育的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住房保障方面,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被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各地采取多种方式助其住有所居。在医疗养老方面,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不断扩大,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更加便捷,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比例稳步提高,让“老有所养”不再因户籍而有所差异。
然而,要实现公共服务真正意义上的均等化,这对城市治理能力和资源承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大城市必须苦练“内功”,不断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通过科学预测人口流动趋势,各地需要超前规划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避免出现资源紧缺或闲置浪费。同时,各地还需要不断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加强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丰富服务内容,让公共服务可及性大幅提升。
户籍改革的每一步,都连着民生冷暖;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每一程,都系着公平正义。农民工的子女能在父母工作的城市安心就学,大学毕业生不再为落户辗转反侧……惟有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每一位城市建设者才能平等享受发展成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11月13日新华时评|为中医药文化注入“时代流量”
- 2025年11月12日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2025年11月12日青春跃动,为体育强国乐章增添铿锵音符
- 2025年11月07日发挥大市场优势,共享大市场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