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京峰
稻田铺金、瓜果飘香,丰收的喜悦洒满乡村大地。今年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收官之年,美丽乡村建设已从蓝图走向实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乡村的底色是生态,关键在治理。
美丽乡村,说到底是要居住的人认可“美丽”。对于近5亿常住农村人口而言,万家灯火的温暖离不开住得舒心的人居环境,这是村民对“美丽”最直接的感知。从“厕所革命”破解民生痛点,到污水治理实行分区分类施策,再到垃圾分类向乡村延伸覆盖,农村的人居环境的改善不止是村容村貌的提升,更是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民生密码”。湖南省湘潭市以“五共”(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为治理理念,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凝聚村民合力齐抓共管;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通过卫生评比激发群众主动性,让垃圾及时清扫成为乡村新风尚。这些实践印证了人居环境的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只有让村里人住得安心,才能让外面人看得倾心,为乡村发展攒足人气与机遇。
美丽乡村的“长久活力”,离不开乡村产业的“生态转型”。农村中最普遍的产业,一是种植、二是养殖。而对种养环境的治理决定农村生产环境的实质性提升。种与养始终贯穿农村生产,种是播撒丰收的希望,养是耕耘收获,二者看似独立但却不可分割,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绝非“零和博弈”。当前传统的农村种养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存在一定冲突:如秸秆焚烧、畜禽粪污等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拦路虎”。过去,秸秆焚烧、畜禽粪污等问题曾是产业发展的“拦路虎”,“老祖宗传下来的办法”“标准化处理不赚钱”等声音也一度困扰乡村。但实践证明,绿色发展才是长远之计,对环境的影响绝不能用可视化的利益来衡量。秸秆粉碎还田让土地更肥沃,粪污无害化堆肥让资源循环利用,这些种养智慧正是对生产环境受限的有力突破,更体现出生产模式的进步。浙江丽水的稻田养鱼、湖北十堰的林下种养、吉林磐石的堆肥发酵等,就是我们对美丽乡村建设下农村产业如何发展最有力的回应。
总之,乡村的“美丽指数”要靠环境治理的实干程度来书写。无论是弥补传统发展模式留下的环境欠账,还是探索创新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核心都离不开对环境本身的敬畏与呵护。农村的人居环境,亦或是生产环境,不仅要各美其美,更要美美与共,让“美丽”真正成为乡村的代名词。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29日好评中国丨新电商要有新气象
- 2025年05月26日好评中国丨守护“千年瑰宝”,传承灿烂文明
- 2019年01月28日起诉“职业差评师”?谁来起诉“职业好评师”?
- 2018年08月31日好评论考验“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