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德
全年过半,甘肃再度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在一季度6.2%的增速基础上,上半年实现了6.3%的增长,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二,连续14个季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连续12个季度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稳”的底盘愈发坚实、“进”的势头持续强劲、“新”的动能加速汇聚,三者交织融合,共同铸就了甘肃经济发展的深厚韧性。(据《新华每日电讯》)
在传统认知中,甘肃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常被贴上“底子薄、增速慢”的标签。但如今,它正以“效速兼优、量质齐升”的姿态打破刻板印象。这份“韧性”从何而来?答案就藏在其“守正创新”的发展逻辑中。甘肃既深挖传统产业潜力,又抢抓新兴赛道机遇,更以民生底线托举发展上限。
传统产业的“基因重组”筑牢了韧性根基。当很多人还将甘肃与“资源依赖”画等号时,金川集团用0.05毫米的“手撕镍”颠覆了刻板印象。这种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尖端材料,让每吨镍的价值实现数倍跃升。在“四强”行动牵引下,老工业基地正经历一场“基因重组”:兰州石化200亿元乙烯项目推动“减油增化”,酒钢无磁钢填补国内空白,兰石集团从炼化装备向“核氢光储”转型。14个重点产业链的锻造,不仅让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23个月领跑全国,更证明了传统产业不是发展包袱,而是新质生产力的富矿。
新兴产业的“换道超车”激活了韧性动能。酒泉的风电场与光伏板构成蓝色矩阵,72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量占全省电源总装机超65%,每年通过特高压通道向东输送的清洁电力,足够为1000万户家庭供电。更令人瞩目的是产业协同效应。庆阳凭借“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把黄土高原的冷凉气候与风电资源转化为算力优势,6.6万P的算力规模正在重塑区域经济地理。甘肃在新能源赛道上完成了从资源输出到价值创造的跨越,实现了从“风光大省”到“算力高地”的转变。
民生保障的“持续加码”夯实了韧性底盘。今年上半年,甘肃将80.9%以上的公共预算投入民生领域,这个数据对欠发达省份而言尤为珍贵。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中,761公里新修道路不仅连通了城乡,更缝合了民心。10件为民实事从HPV疫苗接种到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把发展成果具象为群众可感的幸福。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任务的68.3%,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双双高于全国,这让我们读懂了“发展为了人民”的深层逻辑。正是这种“民生与增长”的同频共振,让甘肃的发展韧性有了最坚实的“人心支撑”。
从“丝路古道”到“开放前沿”,甘肃的“经济耐力”启示我们:经济韧性从来不是“先天注定”,而是“主动作为”的产物。只要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在稳的基础上求进,在进的过程中培育新动能,欠发达地区同样能够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半年,甘肃用工业的“硬转型”、能源的“软突围”、民生的“暖支撑”,编织出多维度的安全网。这种系统重构能力,标志着西北内陆从“跟随发展”到“特色突围”的思维跃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多元路径提供了鲜活注脚。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8月12日【丝路话语】让坑农害农的假专家无处遁形
- 2025年08月12日【丝路话语】斩断AI造假“黑手” 守护网络清朗天空
- 2025年08月12日【丝路话语】教育“吃不起”的消费者,百果园公司哪来的底气?
- 2025年08月11日【丝路话语】“加班表扬信”为何遭网友一致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