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各类AI填报志愿产品扎堆“上线”,成为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上的“香饽饽”。
从技术原理看,AI填报确实具备一定优势。北京某考生反映“推荐院校与自己了解的情况基本吻合”,印证了技术工具在信息整合方面的价值。但问题在于,志愿填报本质上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策变化、个人特质等非结构化因素,而这恰恰是当前AI的盲区。
调查发现,现有AI产品存在三大硬伤:数据完整性存疑,不同平台对同一分数给出的建议差异显著;算法透明度不足,多数机构拒绝说明模型训练数据来源;更关键的是,AI难以量化考生的家庭背景、抗压能力等个性化要素。
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需要建立多方协同的治理框架。监管部门应加快制定AI教育应用标准、学校需加强志愿指导、家长则应保持理性。至于志愿服务、AI填报这些新近出现的“解决方案”,也不妨让它们回归到合理的位置——当作一种辅助工具。切不可本末倒置,把技术或“名师”当作救命稻草,全身心地押注。(文字:于帅/漫画:张睿强)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6月12日【丝路漫评】别让“宫廷秘方”成了“陷阱配方”
- 2025年06月27日【丝路漫评】大学再大,也须注重细节
- 2025年05月22日【丝路漫评】对年龄歧视说不
- 2025年06月19日【丝路漫评】莫让教辅变“教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