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上门做菜新服务,且行且规范

 2025/05/22/ 16:56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陈广江

  近年来,上门做菜的新服务在社交平台上走红,让许多年轻人有了就餐新选项,也让不少烹饪爱好者看到一种就业新方式。专业厨师提供“私厨”服务,擅长烹饪的厨艺爱好者在社交平台“接单”……如今上门做菜的服务越来越多样。陌生人上门安全吗?餐食出问题、口味不满意怎么办?谁来约束和监管上门服务的提供者?面对新服务,不少人心中有疑问。(5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不想做饭”与“好好吃饭”之间,上门做菜服务悄然架起一座桥梁。这项看似简单的服务,既折射出当代消费需求的精细化升级,也暴露了新兴行业无序生长的隐忧。上门做菜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服务经济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跃迁的缩影。但如何在满足多元需求的同时,让行业走上规范之路,成为摆在从业者、消费者与监管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从本质上讲,上门做菜的兴起是需求驱动的结果。对一些年轻人而言,外卖虽便捷,却难逃预制菜的同质化;餐馆虽专业,却少了家的烟火气;自己下厨虽温馨,却需时间与精力。上门做菜恰好填补了这些空白——它既保留了消费者对食材的掌控权,又借他人之手实现烹饪的专业性。上门做菜的兴起,是“懒人经济”日渐崛起的又一案例,也是年轻人追求品质生活的体现。

  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埋下诸多隐患。首当其冲的是安全与信任问题。陌生人进入私密空间,双方的人身安全如何保障?食材处理是否卫生?口味不符如何追责?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答,消费者的疑虑便难以消除。此外,行业标准的缺失同样不容忽视。当前,从业者资质参差不齐,既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团队,也有仅凭兴趣接单的兼职者。这种情况下,这项新服务如何持续健康发展值得关注。

  给这项新服务“立规矩”,不是限制创新的枷锁,而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明确行业归属与责任边界是当务之急。当前服务横跨家政与餐饮两大领域,可借鉴网约车、外卖等行业的经验,建立准入机制。比如,要求从业者持健康证上岗,平台为服务者购买保险,并通过合同明确服务内容与责任划分。

  构建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同样关键。消费者对“好吃”的定义千人千面,但卫生、安全、履约等基础指标应有统一标准。行业协会可联合平台制定操作规范,如食材储存温度、烹饪流程记录等,并通过用户评分动态监督服务质量。差异化竞争是破解同质化的另一路径。个体从业者可深耕细分领域,擅长家常菜的聚焦社区客群,精通宴席的打造私厨品牌,月子餐团队则需强化营养学资质。

  政策配套也需跟上创新步伐。专家指出,“上门经济”涉及灵活用工的社保、税收等问题,需完善从业者权益保障。监管部门可探索“备案制+信用管理”模式,既降低准入门槛,又通过信用评级倒逼服务提升。对于社交平台上的自发交易,可通过引导用户使用第三方合同模板、购买短期保险等方式降低风险。

  总之,上门做菜服务的生命力,源于其对现代生活痛点的精准捕捉。但若放任其“自由生长”,可能因信任危机或无序竞争过早凋零。规范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面,上门做菜行业唯有在安全、标准、效率上筑牢根基,才能让“吃得放心”与“干得安心”并行不悖,真正成为消费升级中的一抹亮色。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