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
过完春节,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沪上有中小学教师已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情况的反响也几乎“一边倒”,认为入户家访已是“过去式教育”。(2月8日《新民晚报》)
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不喜欢”的比例高达85.5%。入户家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需要重新审视与思考。不过家访重在“入心”而非形式上的“入户”,家长反对的也是“入户”这种形式,并非家访本身。
一直以来,入户家访都被当作家校沟通的传统必备方式,教师走进学生的家庭,切实感受其生活环境,和家长、学生当面交流。但时代不同了,如今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入户家访颇为抵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隐私意识提升,觉得家庭属于私人空间。为了迎接老师的家访,有些家庭会特意做些准备,比如打扫卫生、准备茶点,有的甚至会让个别家庭成员暂时离开。特别是一些情况较为复杂的家庭,并不愿意把真实状况展示给外人;另一方面是由于通信便捷,家校沟通极其便利,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把问题解决,没必要专门跑一趟。
但入户家访并非毫无价值,能够让老师实地察看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是学校教育的必要延展,也是做好家校融合教育的有机部分,其意义远不止于信息的交流,更是一种师生情感的联络。这也是许多学校和老师坚持入户家访的主要缘由。
不可否认入户家访具有一定意义,但入户家访显然不能“强制推行”,更不能依靠“指标”来考核。家访的核心目标,是增进教师、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助力。是否“入户”只是形式,能否“入心”才是重点。
真正“入心”的家访,能使教师深入知晓学生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形成的原因,挖掘学生行为表现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真正“入心”的家访,在于教师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如果学生和家长不情愿,老师就不必执着于入户家访,可以在学校或者其他公共场合见面;真正“入心”的家访,在于保持良好的“沟通”;真正“入心”的家访是老师要展现出诚意,赢得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家访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兴趣特长以及生活中的细微之处;真正“入心”的家访,教师要用心倾听家长的看法和困惑,一同探讨教育孩子的办法。
新时代的家访无需局限于“入户”这一种形式。线上线下都行,入户或者不入户都没问题,小组家访何尝不是一种新颖的尝试。家访未必要“入户”,但务必要“入心”。只有老师真正走进学生和家长的内心,践行公平教育的理念,才能够搭建起有效的沟通桥梁,从而让家访在新时代展现出新的生机,为学生的成长注入持续不断的动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5年02月11日【丝路话语】“推迟上课”就能保证孩子的睡眠吗?
- 2025年02月08日【丝路话语】亚冬会给冰雪经济“热潮”加一把“火”
- 2025年02月08日【丝路话语】“逛工厂”是多赢之举
- 2025年02月06日【丝路话语】举报违规提前开学,缘何遭回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