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不久前,江苏的张女士发现,她9岁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每天大量时间都花在了各种游戏上,甚至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原来,是孩子租了一些游戏账号,这样他就能规避防沉迷系统限制,想玩多长时间就玩多长时间。(12月23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面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成瘾这一社会顽疾,国家近年来频出重拳,特别是2021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堪称防沉迷领域的里程碑式文件,其目的在于通过全面而严格的监管,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天空。
确实,防沉迷系统的实施已初显成效,众多游戏平台积极响应,通过实名认证、时间限制等手段,有效缩减了未成年人在非适宜时段的游戏时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赢得了宝贵的空间。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国家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高度重视,也激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反思与积极行动,共同推动了未成年人网络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
然而,防沉迷机制并非无懈可击。在现实中,一些未成年人凭借高超的“技巧”,如冒用家长信息、租借或购买成年人账号等方式,成功绕过了系统的监管,继续沉迷于虚拟世界的诱惑之中。这些漏洞的存在,不仅削弱了防沉迷机制的效力,更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此外,游戏代练、账号交易等灰色产业的兴起,更是为未成年人绕过监管提供了新的路径,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与严峻。
在此背景下,防沉迷机制的再升级已迫在眉睫。首要任务是加强监管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游戏市场的整顿力度,对租号、卖号、代练等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切断未成年人绕过防沉迷机制的非法渠道。同时,应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确保政策执行到位,不留死角。
其次,网络游戏企业应主动担当起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优化升级防沉迷系统。企业应充分利用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实现实名认证与游戏行为的精准匹配,确保每一个游戏账号与真实的身份相符。此外,家庭、学校等也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立体网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再者,防沉迷机制的升级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革新,更是一次价值观念的重塑。应深刻认识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将网络保护视为己任时,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健康、安全、和谐的网络环境,让网络游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道路上的有益伴侣而非绊脚石。
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共同守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净土,这不仅是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与责任,更是对未来社会的投资与期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12月23日【丝路话语】让低温津贴不再是“纸面福利”
- 2024年12月21日【丝路话语】提供更多“足金”培训,满足育儿嫂和市场的需求
- 2024年12月21日【丝路话语】母女逛公园遭恶犬撕咬:让养狗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 2024年12月21日【丝路话语】“周五下班去中国”,见证“中国游”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