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刚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就进一步改进基础教育现代治理,清理整治违反法纪问题及违背教育规律行为作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严禁违反国家规定的学生睡眠时间安排学生作息,或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5月14日《科技日报》)
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本该由学生自己做主,该玩玩,该休息休息。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一种现象是“课间十分钟”被挤占了,不少学校“拖堂3分钟,提前坐好2分钟”,结果就是课间根本没有十分钟;还有一种现象是学生课间被圈养了,学校为了安全不出问题,要求学生不能随便运动,不能随便说话,本该热闹的“课间十分钟”变成了“安静的课间10分钟”。
“课间十分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可以运动,可以社交,可以休息,让有限的十分钟变成压力的“解压阀”。从教育的本质来看,课间十分钟是学生短暂休息、放松身心、交流思想的重要时刻,这段时间对于调节学生的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至关重要。然而,当课间被各种教学活动或作业占据时,学生的身心无法得到有效放松,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学习疲劳、心理压力增大,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教育理念的角度审视,挤占“课间十分钟”反映出的是功利化的教育倾向。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体质的增强、情感的成熟以及社会性的培养。仅仅为了追求短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短视且有害的。教育者和家长应当认识到,真正的教育成果不应仅以分数衡量,而应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和幸福感。
从法律与制度层面考虑,挤占课间时间可能违反了国家关于保障学生休息权利的相关规定。教育部多次强调要严格遵守学生作息时间规定,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体现了对学生权益的重视。学校和教师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并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502名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6.8%的受访家长认为课间十分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要,71.2%的受访家长认为课间十分钟可以放松身心,有助心理健康,此外在防控近视(49.3%)、增强学生体质(46.0%)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因此,教育部在这次专项整治中将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列入教育负面清单并非小题大做,而是符合学生和家长诉求的务实之举。
把学生的“课间十分钟”还给学生,让学生的休息权利得到保障,这是尊重教育规律,更是大势所趋。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5月14日【丝路话语】强化防灾减灾意识 提升应急避险能力
- 2024年05月14日【丝路话语】拉五保老人假看病、假住院,别放过链条上每一只“黑手”
- 2024年05月13日【丝路话语】遏制“爆雷跑路”,让老人放心养老
- 2024年05月13日【丝路话语】“情绪消费”切勿过度依赖和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