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彪
当前,一些地方职能部门通过各种渠道推进各自工作进校园,“小手拉大手”成为响亮口号,和娃娃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也要“从娃娃抓起”。小小年纪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懂,还要向父母解释和宣传相关政策。不少教师戏称,各类“小手拉大手”活动生“拉”硬“拽”,把孩子拉成“千手观音”。(2月7日《半月谈》)
应当肯定,有些活动、项目“进校园”确有必要,这反映了政府、公众对教育重要性的认知在不断提高。做好一项工作“从娃娃抓起”,有助于将宣传教育通过学校、孩子传递到家庭,进而延伸到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然而,校园不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当太多非教学事务性工作不停地“进校园”,甚至对学校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学校和老师的负担必然日益繁重,孩子和家长也将疲于应付。
防溺水、防煤气中毒、食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诈骗、联系帮扶群众……媒体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部门时常加塞任务给学校,开展所谓的“延伸教育”,有的竟然以此作为推进自身工作的“万能钥匙”。有中小学教师表示,“以前主业是教学,现在教学是副业”“三天两头报材料,备课只能抽空做”,教学精力被严重挤压;在硬要求面前,只能搞点小动作,“弄着弄着就变味了,就成了形式主义,学生并不能真正从中受到多少教育”。
“从娃娃抓起”或许并没有错,但过多过滥、违背教育规律地“进校园”,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譬如有教师吐槽,有些政策宣传活动的专业性和政策性比较强,我们老师都不是非常懂,何况10来岁甚至年龄更小的孩子。不关照学生认知水平,不考虑学校承受能力,一纸通知层层下达,只为完成所谓的任务,只务虚、不求实,其本质就是形式主义,也就很难收到预期效果。而这种不良风气,还可能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
教育是一项务实求真的事业,需要脚踏实地去做,容不得半点敷衍。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严格规范各类“进校园”活动,让教育更加聚焦主业。一方面,要对“进校园”的文件和通知严格把关,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去芜存精,把学生难以理解、不合时宜的内容挡在校门外。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考核机制,让教师拥有更多教学自主权,专心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同时,制定教师负担“黑白名单”,为教师合理减负,让教育事业“轻装上阵”。
当然,更需要各类想着“抓娃娃”的部门在工作中讲程序重法治,尊重教育规律,克服“唯我任务独尊”的思想。要进一步优化责任机制,厘清党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学校和教师的责权范围。对一些有积极意义、但没有迫切性的项目,应本着柔性指导的原则,把是否推广此项目的权利交给学校自主决断。特别是认真落实国家出台的教师减负政策以及地方的减负清单,将各类考核检查项目降到最低程度,避免其“搭车”进校园。
总之,各级职能部门切莫把校园当成“什么都能装的筐”,随意安排“从娃娃抓起”的工作。只有正确处理好政府办学主体责任与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少些行政干预,多些自主开展,促使各种滥而杂的“进校园”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才能让“从娃娃抓起”恢复最初的本真,从而还学校一个有序的教育教学环境,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发展。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4年02月08日【丝路话语】喝酒不碰方向盘,春节更要成铁律
- 2024年02月08日【丝路话语】照着“最美”的样子履职担当
- 2024年02月07日【丝路话语】减肥没有捷径,警惕“推荐”猫腻
- 2024年02月07日【丝路话语】乐见年轻人成为“过年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