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敏飞
近日,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指出58%的App含有广告,其中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弹窗广告仍然存在色情、赌博、暴力甚至诱导自杀等违法信息,成为增加安全风险、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毒”窗。并且,弹窗广告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利益产业链。
弹窗广告始终给人一种无孔不入的感觉。它形式多样,开屏广告、通栏广告、按钮广告、浮动广告等门类齐全,很多时候点击“关闭”后,还会弹出新页面。更为可怕的是,很多弹窗广告还涉及盗用用户信息、侵犯个人隐私、色情诱导、抽奖诈骗等问题。这般现实下,整治弹窗广告的呼声已持续多年。
整治弹窗广告的专项行动,的确有过一些短期的“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整治之后,它们又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何以至此?利益驱动使然。据媒体报道,“弹窗广告已经形成完整的利益产业链,PC端弹窗广告每条低至1分钱,移动端弹窗广告每条低至2分钱,一家公司单日最高可提供100万条弹窗广告服务。”看似价格低廉,但因为用户数量众多,其背后所涉及的经济利益也是一笔巨额财富。
根据我国《广告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此外,自2016年9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也有相同规定,“不得以欺骗方式诱使用户点击广告内容”“未经允许,不得在用户发送的电子邮件中附加广告或者广告链接”。
综上可知,关不掉的弹窗广告就是违法的,可为何最新调查结果仍然显示“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呢?背后的原因不难解释:第一,消费者个人维权的成本很高,人力物力财力承受不起;第二,根据《广告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弹窗广告的罚款上限为3万元,这样的金额跟巨额的收益相比九牛一毛。
存在不意味着合理,既然发现问题,就需要对症下药。一方面,可以完善与升级相关法律,提高对弹窗广告的处罚力度,甚至根据收益情况加倍处罚;另一方面,考虑到用户个体维权的无力,也应该考虑提起公益诉讼,用法律给用户撑腰。
弹窗广告阴魂不散,必须下狠功夫、真功夫,用更加严格的处罚和更加公正的法律积极作为,最大限度地确保用户的合法权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01月23日光明时评:通力合作确保大学生“想回回得去”“想留留得下”
- 2021年01月23日光明时评:前瞻“达沃斯议程”,以多边主义提高全球治理能力
- 2021年01月20日光明时评:个人破产制度制定要把好“三道关”
- 2021年01月15日教育还应该继续扮演社会分层的角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