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孩子被同学打伤 家长岂能打回去

 2022/11/10/ 22:19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付彪

  付彪

  11月9日,一段监控视频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一男子疑因孩子在幼儿园被同学打伤,带着孩子上门理论,过程中突然挥手掌掴孩子同学,将其打倒在地。随后该男子与孩子同学的爷爷发生冲突,在对方举起椅子砸来时将其推倒在地。11月9日下午,南京警方发布消息,已将涉事男子刑事拘留。(11月10日《扬子晚报》) 

  “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是一个屡受争议的老话题。以往讨论“打回去”的对象主要是孩子,有的家长觉得应该让孩子“打回去”,不能被人当成软柿子;更多家长反对以暴制暴,认为应选择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上述新闻之所以引发关注,可谓是“孩子被打要不要打回去”的升级版,即由孩子“打回去”上升为家长“打回去”。这显然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不仅是一种不良示范,还会导致矛盾激化,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孩子们在一起学习和生活,发生争执甚至打架,都很正常。但如果家长掺和进去,因为护子心切,动手“打回去”,势必将“小事变成大事”。以这起家长“打回去”的事件为例,涉事男子在训斥对方孩子时,突然一个耳光打上去,致其仰面倒地;孩子爷爷拿起椅子欲反击,结果被推倒致腿部骨折。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殴打他人或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可处拘留或罚款;造成轻伤或重伤的,还可能判刑。

  孩子被同学打伤,家长任性“打回去”,只会加深矛盾,终究害人害己。尤其是对几岁的孩童来说,自己被施暴或看见施暴,都会产生巨大的副作用。有研究称,童年时期被施暴的影响是持久的,会损害孩子长大后的身心健康;童年时期养成蛮横霸道的性格,也容易走上恃强凌弱的道路。可见,家长“打回去”,不仅会对双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还可能让自家孩子“传承”其暴戾之气,“护犊子”则变成了“害孩子”。

  一些家长在处理类似的孩子冲突中,往往习惯于让孩子“打回去”,或直接代为出手,这是非常粗暴的教育方式。专家表示,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介入与否,是存在一个边界的。孩子自己能解决的,家长最好不介入;孩子自己解决不了,家长可寻求学校和老师协调处理;当各方协商不了,如果有人身和精神损害的,家长可提起民事诉讼,要求打人的一方家长给予人身损害和精神赔偿。无论如何,家长都不能施加暴力。

  《家庭教育促进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实施,全社会要加强对科学、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的宣传,提升家长依法教子、科学育儿能力。当自家孩子欺负他家孩子时,家长应该及时向对方赔礼道歉,并对自家孩子批评教育,防止和纠正孩子的攻击行为、暴力倾向。当自家孩子受欺负,家长讨要说法时应讲究方式方法,切忌有过激行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