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农田机电井沦为“摆设”:民生工程咋成了“闹心工程”?

 2022/08/31/ 10:20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陈广江

  有的机电井房门残破不堪,有的只剩一个深坑,有的电表压根没连接电线……近日,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第二督查组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发现,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科尔沁区等多地不同程度存在农田机电井损毁、废弃的现象。为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农田机电井使用效果不佳,甚至“打了水漂”?(8月30日《新华每日电讯》)

  真金白银花了,机电井也建成了,但就是不能用,令人闹心、痛心。通辽市大量农田机电井遭损毁废弃,是民生工程变“闹心工程”的典型案例。惠农助农工程沦为“摆设”,不仅直接影响当地农业生产,造成大量资源无谓浪费,还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明明是好事,却硬生生被办坏,问题出在哪里?

  从督查看,该项目在建设、验收、管理等各环节均存在疏漏。比如,当地供电部门证实,有的项目在验收期间并未收到临时通电申请,即根本没通电,而项目验收材料却显示,机电井曾进行过8小时的通电试水。督查期间,面对镜头,相关部门负责人仍嘴硬称“通过电,试过水”,该说法随即遭供电部门“打脸”。此外,项目完工后,不顾实际、“一移了之”,也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要项目时争前恐后,建设时稀里糊涂,验收时弄虚作假,项目建成直接移交给农民,没钱没技术的农民无可奈何……这样的惠农助农工程沦为“摆设”并不奇怪。不难发现,通辽市大量农田机电井遭损毁废弃背后,是出资方、施工方和使用者三方权责不清、推诿扯皮,导致项目从立项开工到使用管理全过程缺乏有效监管,最终让民生工程变成了“闹心工程”。

  表面上,通辽市大量农田机电井遭损毁废弃,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惹的祸;实际上,当地相关部门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大量机电井无遮无掩闲置在田间,当地群众意见很大,频频通过多种途径反映情况,但始终没理人,最终“惊动”国务院督查组,也令人深思。

  事实上,通辽市大量农田机电井遭损毁废弃问题并非首次被曝光。早在2019年6月,《瞭望》新闻周刊就以《巨资投入!60多亿“民生工程”为何成“闹心工程”》为题,披露了通辽市机电井沦为“摆设”一事。报道提到,多年来,当地农民多次向相关部门反映,但问题一直没能得到有效解决。报道援引专家观点指出,“国家数十亿元资金打了水漂,只有严肃问责,才能避免类似荒诞事件继续发生。”

  事实证明,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农田机电井沦为“摆设”,而且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解决,追责问责机制缺位乃至失灵是重要原因之一。通辽市政府负责人坦承,虽然市里、旗里都对农田水利设施的管护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但实际上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谁执行不到位谁就要付出代价。目前,通辽市已组建专班,进行排查整改,问责“利剑”该出鞘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