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一段视频、一段语音未必是真人拍摄或者录制。在你不知道的手机App后台、支付界面、门禁闸机,或许有人正在盗刷你的脸……去年以来,多地发生“变脸”诈骗案。记者调查发现,随着深度合成技术迅猛发展、落地场景激增,一些不法分子趁机牟利。音频、视频等合成技术滥用,对人脸、声纹、指纹等个人敏感信息保护形成挑战。(4月14日《北京晚报》)
几张静态的照片,一段语音视频,合成一段看似十分真实的视频,最终让很多人上当受骗,钱财受损。在人人都玩朋友圈,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诈骗分子想获取你的照片、音频,无疑是轻而易举的事情。AI深度合成技术,再次展露出它双刃剑的一面。
实际上,围绕这样的“变脸”诈骗犯罪,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地下产业链,有人非法获取他人照片或有偿收购他人声音等“物料”,仅需少量音视频样本数据,便可合成媲美真人的伪造音视频,然后卖给诈骗分子,来对当事人实施精准诈骗,侵害他人人身和财产安全。还有人用这样的“变脸”技术嫁接一些不雅视频,卖给非法视频网站,造成肖像权人名誉受损。
目前,公众对照片等静态信息易被篡改已有所警惕,但对视频、声音等动态信息内容仍持有较高信任度。而深度合成技术飞速演进,让“眼见不再为实”,破解身份核验的难度会越来越低、耗时将越来越短,也就意味着“变脸”诈骗的成本越来越低,成功率却越来越高。
国家法律的相对滞后,也给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目前法律规定,禁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但技术如何使用算合理使用,哪些情形下应禁止使用等,没有具体规定;收集或收购个人声纹、照片,使用人脸、指纹、DNA等个人生物信息等行为,在哪些范围内构成犯罪、将面临怎样的惩罚,同样需要明确。
保护人脸、指纹、声纹等敏感信息,不再担忧信息“裸奔”损害个人隐私、财产、名誉等,是公众的共同期待。我国首个国家层面的科技伦理治理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近日印发,凸显技术伦理治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法律法规的完善,需要时日,所以对于这种公众“免疫力”还不是很高的“变脸”诈骗,首先需要警方加大打击的力度。对于接到类似情况的报案,公安机关要深入全面调查,既要打击具体实施诈骗犯罪的犯罪嫌疑人,同时更要深挖背后的地下产业链,把非法获取、制作、出售“变脸”视频的违法犯罪嫌疑人也绳之以法。
当然,公众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也很重要。当我们接到哪怕是至亲之人的视频电话、信息时,尤其是涉及借钱、转账等事宜时,一定不要轻易相信,不妨再回拨过去,或通过其他渠道进行验证,这样对方就会露出原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4月18日【丝路话语】12罐可乐换出一家“小卖部”,暖了!
- 2022年04月12日【丝路话语】一分为二看待“骑手日入过万”
- 2022年04月12日【丝路话语】基层“伪创新”冒头,警惕“老毛病”反弹
- 2022年04月12日【丝路话语】警惕“流调诈骗”既谋钱财又碍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