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刚
据教育部网站2月25日消息,针对寒假前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超时段收费等突出问题,全国各地按照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三部门统一部署,迅速行动、集中整治、立行立改,利用寒假前后一段时间基本完成了非学科类培训收费专项排查整治工作。
刚刚历经了“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不少家长就发现,部分非学科类培训涨价明显,令人苦恼,也引发了公众关注。此前,就有媒体报道,一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借着学生放寒假与家长上班时间冲突的空当,趁机涨价、囤积课时的苗头初显。上不起的“天价”美术课、“一票难求”的足球训练营……
事实上,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进,非学科类培训似乎成了炙手可热的“财富密码”,不仅股价大涨,各种艺体类培训机构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37万家艺术类培训相关企业,66万家体育运动类培训相关企业。“双减”政策发布以来,体育、艺术类培训新增3.3万余家。
或许有人觉得,这是市场正常反应,毕竟,国家对学科类培训划定了红线之后,非学科类培训自然就会火起来,只要“你情我愿”,没啥好干预的。其实不然,国家实施“双减”改革,意在减去学生不合理的负担和压力,让孩子有更多时间提升综合素养,如果非学科类任意涨价,无疑会加重家长经济负担并影响学生的选择,而这有违国家“双减”初衷,也是“双减”要关注的问题。
需求之下,监管更需到位。去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门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规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应全额纳入监管范围。目前上海、浙江等地已相继发布地方性规定或操作指引,对体育、科技等素质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举办者、培训场所、场地设施作出规定。
数据显示,截至2月15日,各地共排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8.48万个次,发现恶意涨价机构52个,相关违规问题已经整改,对相关机构进行了严肃处理,培训费恶意涨价部分已全部退还家长。接下来,教育部将把非学科类培训监管作为新的工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坚决遏制非学科类培训恶意涨价、超时收费等违背公益属性的行为。这向行业传递出重要信号,从学科到非学科,国家对校外培训的监管呈现收紧趋势。
总之,“双减”是一道社会公共考题,需要综合施策,家长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双减”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回归生活,获得多元成长机会,并不只是让孩子从学科类培训班转入非学科类培训班。唯如此,方能真正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差异化教育选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2月25日【丝路话语】脱掉不良App的“马甲”
- 2022年02月25日【丝路话语】“贴标签”就能优化服务,顾客买账吗?
- 2022年02月25日【丝路话语】这种“变了味”的实习,太阴暗!
- 2022年02月23日【丝路话语】论千年古镇的加速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