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先任
近日,深圳的张女士在14岁儿子的床头储物盒里发现了一堆疑似“计生用品”的盒子,张女士仔细一看,里面装的竟是一种“恶搞糖果”。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发现,有几十家店铺将零食包装成恶搞礼物,这些零食的售价在几块钱到十几块钱不等,大部分是以“礼盒装”形式售卖,美其名曰“整蛊、恶搞”,一些商家还“贴心”地备注上“保密发货”。(11月29日《北京青年报》)
在一些电商平台上,这些“恶搞零食”比普通零食更有市场,成了网红零食,占据零食店货架的C位。这些“网红恶搞零食”的消费者多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好奇心强,一些未成年人喜欢标新立异,“恶搞零食”抓住了他们的消费心理。但这些“恶搞零食”往往包装低俗,比如“姨妈巾棉花糖”、仿“计生用品”的包装,还有诸如“老婆乖乖丸”“老公温顺颗粒”之类的“恶搞零食”。一些中小学生接触到这些“恶搞零食”,就可能由此受到不良影响。
另外,“恶搞零食”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如江苏省苏州市市场监管部门对部分网红零食店开展专项突击检查中发现,有两家店铺售卖的29种、503件“网红”零食存在问题,大部分是“恶搞”糖果。很多“恶搞零食”属于“三无产品”。
“网红恶搞零食”从包装到食品本身,都存在问题,这对广大未成年消费者就可能带来“双重伤害”:既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还可能伤害未成年人的身体。对于“网红恶搞零食”,亟待予以遏制。
对此,一方面需要网络平台尽好管理责任,对兜售“恶搞零食”的不法商家、主播要采取下架、禁播甚至纳入“黑名单”等措施予以处罚,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对“恶搞零食”背后的不法商家、主播等进行“围猎”;另一方面,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网红恶搞零食”的查处与打击力度,要督促平台尽好管理责任。另外,学校、家长也要重视起来,引导孩子正确消费,引导孩子对“恶搞零食”等“问题食品”说不。
“孩子的钱最好赚”,不少商家深谙此理,针对未成年人的“消费陷阱”“消费骗局”也很多。挣钱要取之有道,不能把孩子当韭菜割,甚至不惜以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针对“恶搞零食”等坑害未成年人的“消费陷阱”,要加大惩治力度,要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筑牢未成年人的保护屏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1年12月01日【丝路话语】让乡村教育的“燃灯者”看到希望
- 2021年12月01日【丝路话语】“无作业本”是道“双减”生动剧情
- 2021年12月01日【丝路话语】“遮挡摄像头被开除”犹如一面镜子
- 2021年11月30日【丝路话语】100个办法“对付”投诉群众,却无心思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