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遗产继承频陷“循环证明”泥淖,何以破解?

 2021/04/27/ 23:28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陈广江

  陈广江

  不久前,常住北京的刘畅(化名)请假回到安徽合肥,处理母亲存款等遗产事宜,过程却让其倍感无力。记者发现,刘女士的经历并非个案,遗产继承频频陷入“自证循环”怪圈。(4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现实中,遗产继承各种手续耗时之长、各种证明办理之烦,往往使办事群众陷入“循环证明”的泥潭。

  以刘女士的情况为例,公证处要求刘女士证明其外公外婆已经去世,但她无法证明“外公外婆是自己的外公外婆”,且无法提供墓碑照片走简便程序,只得先行离开;银行则要求她回母亲户籍所在地派出所,给银行开具证明才能查询资产。奔波一天下来,刘女士只办成了其母亲在一家银行的资产证明。

  应承认,遗产继承关卡重重有一定客观原因。比如,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都享有继承权,办理继承手续时,按规定这些人均需到场,或提供放弃继承凭证,若有人故去或行动不便就比较麻烦。因为部门间数据尚未全面共享,旧信息未跟上新数据时代,有时候通过身份证、户口本等难以证明亲属关系和死亡情况。

  对此,公证处、银行也很为难。因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完善,“假人假证”“真证假人”“假证真人”等违法公证的情况现实中并不罕见,而且当事人的违法成本不高,公证人或银行则需承担较大的法律责任和社会风险。

  但换个角度看,这些客观原因也有规避责任、不作为之嫌,根在相关部门、机构为民服务意识不强。一些“自证循环”怪圈之所以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层部门、机构没有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遇到新情况时首先想到的是规避自身责任,相互推诿扯皮,而不是积极作为、加强沟通。从媒体报道的案例看,有些所谓的继承难题,只要有关部门和机构主动加强沟通、协调,完全可以解决。

  大数据时代,既方便群众又确保安全不应成为一道无解之题。事实上,“放管服”改革仍有待持续发力,很多“数据孤岛”依旧未破除,数据互通共享的一些技术和机制问题仍然存在。信息共享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决定了“放管服”改革没有“休止符”。对此,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拿出更大的作为和担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