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浙江宁波市北仑区一所学校陈继同学的眼睛虽然不大,但同学们都羡慕地管他叫“千里眼”。原来,陈继以双眼均5.3的视力,在2242名同学中获得“千里眼”比赛第1名,成为班里的唯一。近日,陈继和全校其他24名同样拥有“千里眼”的同学一起,在领奖台上接过了校长严雪霞亲手颁发的证书。(11月17日《宁波日报》)
现如今,在一些小学乃至幼儿园,戴眼镜的孩子并不少见,近视低龄化成为一种令人痛心的现实。
教育分层直接影响着社会流动,匮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激烈的教育竞争,让一些家长和老师产生了价值观的迷失与错乱——只要成绩好,近视没什么大不了;这种荒诞的“代价论”,认为只要能够达到取得好成绩、进入好学校的目标,付出一些代价哪怕是作出一些牺牲也是必要的。与电子产品损伤孩子们的眼睛相比,这种“近视代价论”的危害更大。
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有句名言,“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有什么样的“意义之网”,就有什么样的取向、路径和行动。正是有了“近视代价论”,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功能才被忽略和漠视,家长们和老师们才会想方设法压缩孩子们户外活动的时间,才会对孩子们用眼不当和用眼过度视若无睹、充耳不闻,才会对孩子们近视变得麻木与冷漠。
在这个意义上,这所学校校长亲自颁奖的“千里眼比赛”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和符号性——保护视力是一件值得肯定、值得赞赏的事情,“千里眼”同样可以闪光发热。保护视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连续两年进行“千里眼比赛”之外,这所学校还鼓励孩子们去操场“撒野”,也开展了一系列爱眼护眼的活动。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千里眼比赛”也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能;它不仅让视力好的孩子赢得了尊重,也形成了标杆的示范效应。“千里眼比赛”也是一种对“近视代价论”的有力纠偏,证明提升学习成绩与保护视力并非天然对立的矛盾关系;只要像“千里眼”那样爱眼护眼,完全可以取得学业成功与视力保护的双赢。
知易行难,许多时候人们不是不知道视力保护的重要性,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降低了标准和要求,学会了妥协,习惯了将就。说到底,教书育人并非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是一个塑造学生的品德修养、价值航向和精神品质的过程。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