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打击“碰瓷”犯罪需要合力“围剿”

 2020/10/15/ 07:32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付 彪

  付 彪

  10月14日,公安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依法办理“碰瓷”违法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公安部法制局副局长李文胜介绍,《指导意见》对实施“碰瓷”构成的犯罪进行了梳理,分类予以明确。常见情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诈骗类,一类是敲诈勒索类。(10月14日中国新闻网)  

  “碰瓷”泛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如扶摔倒的老人被讹、伪造交通事故骗取赔偿。近年来,“碰瓷”现象时有发生,性质恶劣、手法隐蔽多样,既严重危害公民人身、财产安全,也扰乱社会秩序。为此,公检法机关将“碰瓷”违法犯罪作为打击重点之一。但“碰瓷”引发的相关犯罪涉及多项罪名,各地对法律的理解不同,在案件定性处理上,容易造成分歧。《指导意见》首次对“碰瓷”进行了准确界定,对相关罪名的适用标准作了明确规定,并明确要求公检法机关加强协作配合,依法打击和严惩各类“碰瓷”犯罪。  

  根据具体性质和危害程度,“碰瓷”可能涉嫌保险诈骗、虚假诉讼、敲诈勒索、抢劫、盗窃、抢夺、交通肇事等不同罪名。有了对“碰瓷”行为的准确定性,才能更好地打击这种违法犯罪。  

  “碰瓷”犯罪之所以屡打不止,关键是定性不准、界限不明。对执法者来说,难以按照法律甄别,就可能对涉嫌犯罪的“碰瓷”行为从轻处理;当违法成本低于获得收益,有人便会不惜“以身试法”。而对被害者来说,由于“碰瓷者”抓住其界限不明、不想报警等软肋,许多时候往往是“私了”而不是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对此,《指导意见》在总结以往办案的基础上,不仅为公检法机关依法办理“碰瓷”案件、依法惩治“碰瓷”违法犯罪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指引,而且通过列举“碰瓷”犯罪的惯用手法,向社会揭露了“碰瓷”犯罪的本质,提醒广大群众避免上当受骗,同时震慑违法犯罪分子。

  《指导意见》不仅明确了“碰瓷”行为的定性处理,同时要求公检法机关要加强协作,共同解决案件定性、管辖、证据标准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碰瓷”犯罪日益呈现团伙化和集团化的特点,甚至在一定地区形成黑恶势力。与单个主体实施的“碰瓷”犯罪相比,共同实施、通过犯罪集团、黑社会性质组织等实施的“碰瓷”犯罪的社会危害更为严重,影响更为恶劣。显然,对于打击这类“碰瓷”犯罪,更需要公检法机关密切协作、合力“围剿”。如建立健全会商研判、信息共享等工作机制,形成打击“碰瓷”犯罪的工作合力。  

  当然,遏制“碰瓷”违法犯罪活动,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比如结合案件审判,通过庭审直播、发布“碰瓷”典型案例等方式,有效开展法治宣传,增强广大群众辨识“碰瓷”违法犯罪的能力。一旦遇到“碰瓷”行为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