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每日论谈

【丝路话语】铲除虚假大学毒瘤需合力共治

 2020/08/06/ 20:00 来源: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张智全

  张智全

  近年来,经教育、公安、网信部门联合打击,绝大多数以诈骗为目的的虚假大学已难以继续招摇撞骗,但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仍有可能出现新的虚假大学。因此,教育部再次提醒广大考生与家长,不要相信任何“走捷径”“低分上名校”的谎言。(8月6日中国新闻网)

  披着正规大学华丽的包装,干着倒卖假文凭的勾当,几乎每到高考之际,不少虚假大学都集中登场,让不知其底细者躺着中枪。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对虚假大学的警示曝光一直没有中断,但令人痛惜的是,高密度的警示曝光并没能阻止虚假大学卷土重来,以致虚假大学成为危害很大的毒瘤。

  虚假大学“野火烧不尽”,根在其背后的利益“生态链”,而受害者警惕意识欠缺、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以及依法打击不力,则又是其屡祛不除的重要病根。鉴于此,要彻底铲除虚假大学毒瘤,不能仅凭某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还需要合力共治。

  首先,求学者要绷紧防范思想之弦。虚假大学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煞有介事地编造一个大气正规的大学名称,并许以各种优惠承诺,诱导急于读大学者病急乱投医。少数急功近利者明知虚假大学不靠谱,但在“走捷径”获文凭的侥幸心理支配下,还是甘愿自钻“鸡飞蛋打”的骗局,从而让虚假大学有了割韭菜般疯长的滋生土壤。因此,对于有大学文凭需求的个体而言,绷紧防骗思想,根除靠“走捷径”拿文凭的侥幸心理,才能让虚假大学无机可乘。

  其次,虚假大学屡禁不绝,与监管的“沉睡”不无关联。现实中,不少虚假大学主要采取网站IP地址挂靠国外,或伪造正规高校网站等手段逃避监管而骗取钱财。这种利用互联网虚拟技术骗取钱财的手段,虽然为监管增添了难度,但这不是监管鞭长莫及的借口。俗话说,“雁过留声”,无论虚假大学骗取钱财的手段多么隐秘,总要留下蛛丝马迹,只要顺藤摸瓜,终能让其原形毕露。监管部门必须秉承守土有责的理念,与时俱进地创新监管手段,而不能当“甩手掌柜”。

  再次,要依法严厉打击。虚假大学利用虚假注册网站骗取钱财的行为,本质上属于诈骗,只要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就将被追究刑责。刑法对该类犯罪的惩罚十分严厉,根据诈骗数额大小的三种情形和情节的严重程度,分别作出了处以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等主刑的具体规定,并辅以罚款、没收财产等附加刑。综观不少虚假大学骗取钱财的数额,明显达到了诈骗罪的构成标准,司法机关就应对其祭出追究刑责的利剑。

  遗憾的是,现实中,公安机关往往以受害者没报案难以处理为由而不立案侦查,致使司法惩治虚假大学诈骗犯罪活动的程序不能启动,给其留下了滋生疯长的“法外之地”。这就需要公安机关主动出击,依法及时对虚假大学的诈骗活动立案侦查,让虚假大学诈骗钱财的行为在刑罚的威慑下不敢越雷池半步。

  一言以蔽之,“围剿”坑人、害人的虚假大学,需要充分发挥个体防范、职能监管和依法打击等各个方面的共治功能。只有形成了共治的大格局,虚假大学年年打年年有的乱象,才能真正收到“药到病除”的疗效。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