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国内媒评

“似是而非”课教学生明辨是非

 2019/10/24/ 10:42 来源:科技日报 杨 仑

“似是而非”课教学生明辨是非

  杨 仑

  高校选修课历来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循规蹈矩者有之,平平淡淡中缺少了点吸引力;突破创新者亦有之,有些课从教室火到网上,不但报名者摩肩接踵,网友们也是叫好声一片。最近,复旦大学开设的“似是而非”课成了时下热门的课程,十二位教授联袂授课,以生动、鲜活的内容,向学生们阐述什么是“伪科学”,以此提升学生的鉴别能力。

  仅看课程表,就知道这门“辟谣课”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基因算命到数学逻辑谬误,从5G电磁辐射到比特币,令人赞叹这门课关注了时下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在人们印象中,高校学子应该很容易应对网络谣言、甄别伪科学,在大学开设此类课程真的有必要吗?事实上,学历的积累与识别伪科学的能力并不是一回事。据媒体报道,日前引起公众质疑的量子速读培训班,其学员家长就不乏拥有硕士学历者。

  仔细分析,这种现象并不令人意外。互联网是与传统认知截然不同的虚拟社会,具有移动性、易传播、个性化等特征,伪科学与谣言很容易在这种环境下扩散传播,最终成为骇人听闻的“事实”。而高学历者往往在细分专业中拥有过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但隔行如隔山,科学素养的缺失使得他们仍有可能成为谣言的受害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复旦大学开设的“辟谣课”恰恰是授人以渔的课程。之所以受到学生广泛欢迎,在于通过这门课能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品质,从而受益终生。社会舆论热捧,折射出的是人们长期以来对科学精神的迫切需求。

  科学精神是破解伪科学、击碎谣言的“神兵利器”,它的重要性和社会价值不必多言。以该课程提到的伪科学为例,如关于疫苗的种种谣言与逻辑谬误,手机辐射是否有危害等等,都无法在科学思维下站稳脚跟。

  把科学精神播撒到学生心中,这也正是这门“似是而非”课最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该课程火遍网络,也为广大高校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以往,无论是传播科学精神还是提升鉴别能力的课程,往往会变成枯燥刻板的知识讲授课程,令学生们避之唯恐不及。内容贴近生活、授课生动有趣而又言之有物的课程,才是大学教育该有的样子。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这样的课程越多越好。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