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国内媒评

AI诈骗防不胜防 警惕“身份危机2.0”

 2019/07/26/ 11:20 来源:深圳特区报 沈彬

AI诈骗防不胜防 警惕“身份危机2.0”

  沈彬

  AI技术来了,也被犯罪分子用到了诈骗领域,让人防不胜防。近日,2019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论坛在中国互联网大会期间举行,会上传出消息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点技术已被犯罪分子用于实施诈骗。

  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副主任郑宁列举了4种利用AI实施诈骗的手段:第一种是转发微信语音,骗子通过盗取微信号,然后提出转账要求,多数人会选择要求对方语音回复,这时骗子会转发之前的语音。第二种骗术是声音合成,利用获取的语音素材进行声音合成,达到诈骗的目的。第三种是AI换脸的视频通话,可能伪装成任何人来诈骗。第四种是通过AI技术筛选受骗人群。

  20年前,互联网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有一句流行语:“你不知道互联网那头是个人,还是一条狗”。但是近年来,实名制社交、电子支付、电子购物、定位技术以及网络实名制的广泛应用,也让互联网逐渐走出虚拟世界,走向现实世界。我们凭着和朋友的聊天记录,就可能借出一笔巨款;凭一条语音留言,就可能大大方方把家里的隐私告诉对方。如今,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虚拟性的警惕性降低了,但是AI技术的广泛使用又产生了新了身份危机。

  微信里亲朋好友的声音,未必是他们说的;视频通话里的亲朋好友的脸,也未必就是他们的。人们仿佛提前进入英国科幻剧《黑镜》的世界里,赛博空间冰冷数字背后却是精心布置的陷阱,每一个熟悉的朋友ID头像背后可能是不测的深渊。AI技术被用上了歪路,带来了互联网上的“身份危机2.0”。谁是真的?谁是假的?该相信谁?

  其实,目前AI的技术还是处于起步阶段,AI诈骗的手段也不算复杂,还是之前冒用他人身份实施的“熟人诈骗”,那么就可以对症下药。

  首先,公众要提升防范意识,不能在AI技术之下当“小白兔”,必须对网络身份的真实性提高防范意识。在涉及大笔钱款转出时,如果对方只会说“好的”“没有问题”“就这么决定”之类的话,就得搞“土法的图灵测试”来验证对方是人还是AI机器人。比如,让对方回答一下自己是哪个单位、哪个学校毕业的。

  其次,转账尽量使用银行账号、实名制网络账号,让AI背后的账户正式连接线下的实体身份,看到银行账户和原来身份不一致,就该打个问号。稍微有一点警惕意识,打一个电话,就能识破骗局,关键是脑子里得有这根弦。

  此外,AI技术本身是中性的,但要防止它“学坏”,关键的因素就是不能让它接触过多的公民敏感信息。AI技术和大数据吃的就是数据信息,网民的社交软件分享、送货地址、绑定的银行卡,这些林林总总的网络痕迹被大数据技术抓取,并进行数据筛选之后,就能进行精确的人物描摹和用户刻画,一旦被用到了坏人手里,就是一条犯罪灰色产业链。

  公民的隐私和信息,包括聊天记录,语音信息,面部、指纹等生物信息,应该得到法律更严格的保护。如果被毫无节制地进行商业开发,乃至被倒卖,就可能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相关网络运营主体必须依法履行保护公民信息的法定责任,违者也必须受到严惩,不容打擦边球。网民自身也要避免将过多的真实信息发布到网络空间里。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