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狂欢”不是“灾难观”的正确姿势
吴迪
6月17日晚,四川宜宾发生6级地震,重庆、贵州等地震感强烈。
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地震很快成为刷屏的公共事件。大家在朋友圈分享着自己感受到的地震,文字、图片、视频……在实现了地震“全媒体传播”的同时,卖保险的、卖房子的也强势“蹭热点”,让地震演变成了一场网络狂欢。
自5·12汶川地震以来,对于四川人,有感地震已是“稀松平常”。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有感地震并不会造成什么破坏,感受到了地震,第一件事就是发个朋友圈。不过,这次地震震级不小,可以预料会产生一定破坏。
地震无法精确预测,但可以预警。这次宜宾地震,成都实现提前61秒预警,发出警报。不过这短短一分钟,略一迟疑就过了,听到警报该躲还是该跑?逃生路线是什么?应急包有没有?从朋友圈来看,逃生还是乱作一团,一些市民甚至不清楚警报声意味着什么。这宝贵的一分钟来之不易,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形成一个能够像条件反射一样执行的预案,就能够更加有效地降低伤亡。在四川这样的破坏性强震相对多发的省区,听到警报就做最坏准备,非常重要。白跑几次也不要紧,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疼。
社交媒体天然有着消解权威、娱乐调侃的基因,这使得社交媒体总是更容易成为谣言和调侃的好朋友。正因为地震的不确定性、高威胁性、高话题性,有关地震的谣言才更容易传播。地震越是无法捉摸,人们就越容易相信“某时某刻会有7级地震”的谣言——人性就吃这一套,恐惧掺杂了兴奋,便是无脑转发。而“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的段子,实质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灾害观”:束手无策,听天由命。
但是,绝非如此。如果汶川地震时能够实现一分钟的预警,地震带来的伤亡会减少多少?如果汶川地震时所有学校都能够像四川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那样多次严格演练应急预案、在地震时仅用1分36秒就安全有序疏散全部2200多名师生,地震带来的伤痛会减少多少?如果每个家庭都有灾难应急包、都熟知逃生路线、避难场所,地震带来的眼泪会减少多少?
最可怕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人们对灾难不正确的认识。距离2008年汶川地震已有11年,地震预警技术实现了新发展,我们对灾难的认识是否也有新的发展?就算破坏性地震非常罕见,但谁也说不清下一次意外什么时候到来。不要等到灾难实实在在地再次发生时,我们才痛悔本应该准备得更充分。
祝震区安好。
相关新闻
- 2019年06月14日网络文学:要流量更要质量
- 2019年05月20日网络文学:趋向经典,创造经典
- 2019年04月10日推动专项立法,解救网络游戏的“俘虏”
- 2019年04月03日网络授课亟待加强监管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