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国内媒评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2019/06/17/ 15:21 来源:深圳特区报

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朱昌俊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科研领域存在论资排辈风气,像北京大学“海归”教授饶毅就曾公开撰文对此进行批评。近年来,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推进,论资排辈和圈子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改观。但此次出台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崇尚学术民主,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说明现实中的科研风气仍需进一步净化。

  营造健康的科研风气,诚信是最基本的底线。近年来,有不少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因为论文抄袭现象而被曝光。去年,清华大学推出了作业查重系统,将学术诚信的约束延伸到一般大学生,其实是一种很好的示范。应该看到,强调学术诚信,不能完全靠个人自律,完善的防范机制和“零容忍”的惩戒机制缺一不可。意见中也要求,对违反项目申报实施、经费使用、评审评价等规定,违背科研诚信、科研伦理要求的,要敢于揭短亮丑,不迁就、不包庇,严肃查处、公开曝光。

  科研有边界,但绝不该有圈子文化。过去被曝光的一些评审、评奖作弊现象,一定程度上说都是圈子文化的产物。且值得注意的是,此类畸形文化有时可能表现为直接的拉帮结派,把圈子利益而不是科研规律放在第一位,但有时也体现为一些更为隐蔽的科研“潜规则”。如2017年,屠呦呦获得最高科学技术奖,就被指其最大意义是打破了最高科学技术奖一直授予院士的不成文惯例。当然,类似的开放表现,正在变得常态化。就以最近正在进行的2019年院士增选评审工作为例,有媒体调查发现,近年新增选院士约两成来自企业,这在过去是很少见的,也象征着科研评价体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此次意见也再次强调,要打破相互封锁、彼此封闭的门户倾向,说明在这一点上,还应做得更好。

  坚守诚信底线,打破科研圈子文化,在过去已被强调得很多。此次意见还提到要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并要求“深入科研一线,掌握一手资料,不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和观点,不得向公众传播”,相对来说则是一种新要求。但就现实来看,类似现象已不少见。如近几年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曾轰动一时的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现象”。虽然此事的具体定性仍存在不确定性,但与最初标榜的“诺奖级成就”无疑形成了鲜明反差。如此浮夸浮躁的做派,不仅与科研应有的“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的理性态度相违背,也对科研学术风气造成了不良示范,各方理当引以为鉴。

  在新的科技竞争形势下,适时推动科研环境的改善,是最好的“自强”之道,此次意见的出台正当其时。当然,意见对于学风建设的诸多要求,多体现为原则性的强调,在落实中还要探索更具体、更具实操性的配套措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