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甘媒视角  >  兰山论语

【兰山论语】“老规矩”莫要丢

 2019/03/25/ 10:3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毛建国

【兰山论语】“老规矩”莫要丢

  毛建国

  在成长记忆里,从不缺少老规矩。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最熟悉的老规矩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此外,还有“出门前跟长辈交代,回家后打招呼”“一家人吃饭要等长辈上桌后才能动筷”“去别人家做客不能随便动东西”,等等。想想看,我们小时候,家里的大人有没有这么要求过?

  家风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了。其实,很多老规矩,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可以说,我们都接触过老规矩,都是在老规矩下成长起来的,也是在家风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现在不少人提到老规矩,总表现出不屑一顾的表情,甚至给它们打上“遗老遗少”的标签。平心而论,确有一些老规矩,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应该将其留在历史的深处。可是,也有很多老规矩,直至今天依然具有积极意义。就拿《弟子规》来说,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已经不合时宜,比如“居有常,业无变”“丧三年,常悲咽”,但也有很多东西,具有永恒的道德价值,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这些为人处世的基本规范,在今天仍值得大力提倡。

  对待老规矩的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就很给人启示:得了一所大宅子,是做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还是做放一把火烧光的“昏蛋”,抑或是做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鸦片的“废物”,完全取决于自己,“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所以,对于老规矩中的陈腐内容,自然应该抛弃,但对于老规矩中的积极内容,则应该珍惜,使其亮化、活化。

  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并非都停留在书本上,也不是只在博物馆才能看到。现实生活,才是传统文化最大的传承阵地。很多口耳相传的老规矩,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传承价值。对于这些老规矩,我们应该用全面的眼光去解读,取其精华并传承发扬,而不是简单的望文生义、拒之千里。如果总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老规矩,视之为落后的代名词,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著名思想家张岱年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一个对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知之甚少的人,在精神上便缺乏一种归属感;一个对自己的传统不懂得继承发扬的民族,便无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尤其在时下这个浮躁的社会,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把好的老规矩重新梳理出来、树立起来,将有助于培育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更加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