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国内媒评

急救免责条款体现良法善治

 2019/01/25/ 15:22 来源:人民法院报 沈 峰

急救免责条款体现良法善治

  沈 峰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仅靠自觉已经不能完全支撑道德的大厦,法治社会更需给行善的好人以法律的尊重和保护。

  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目前我国医疗急救网络已覆盖到县一级,120电话已经实现城乡全覆盖。国家正在研究制定院前急救管理条例,明确政府部门责任,加大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急救体系,通过立法保证医疗急救规范化、法制化,特别是为见义勇为行为制定免责条款。

  我国将出台急救管理法规,特别是为见义勇为制定免责条款,会填补国内法律在这方面的空白,是社会客观现实的迫切需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传统美德,是受人类道德规范支配的行为,体现的是人们良好的道德水准,一直以来也被社会民众认同和发扬。

  不可否认,近年来发生了数起好心人因救助他人反被讹诈的事件,造成了“救助恐惧症”,有些时候导致人们对受难人视而不见。如一段时间以来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不仅引发了人们对公平公正和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反思,甚至造成了“杯弓蛇影”效应。

  陆续曝光的救人反被讹诈新闻,不仅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价值导向的反思,也助长了人们面对他人需要救助时的集体无意识。几年前,广东省佛山市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引发了人们关于道德滑坡的大讨论。公共舆论普遍认为,谴责“小悦悦事件”中的冷漠者固然重要,但是反思更重要,只有从法律、制度、道德、社会层面入手,构建有利于见义勇为者的法治环境,建立奖励机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有力地重建道德规范、修复社会信任。

  虽然用制度设计来匡扶传统美德,看似有些尴尬,但当社会变迁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时,公权力秉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原则匡扶社会道德,从法律制度层面维护和保障救助者的合法权益,让他们的权益得到保障与呵护,不仅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用法治的力量唤醒道德的良知,也有利于传递出更多的道德正能量。

  就此而言,我国将出台急救管理法规,拟立法保护救护行为,承载和映射出良法之治。好人反被诬为肇事者的事,虽然属于少数,但经由舆论广泛传播,令人们身处“扶不扶”“救不救”“帮不帮”等困境时心存顾虑。急救管理法规拟立法保护救护行为,防止好心助人反遭诬陷,立法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给好人撑腰,推动社会风气不断向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仅靠自觉已经不能完全支撑道德的大厦,法治社会更需给行善的好人以法律的尊重和保护。在不少国家都有类似的法律条款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如在美国和加拿大,相关法律给伤者、病人的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目的在于使人不用担心因过失造成伤亡而遭到追究,从而鼓励旁观者对伤病人士施以帮助。

  总之,将保护公民救助行为入法,是社会进步和良法善治的体现。我们也期待,最高立法机关也能够审时度势,将保护好人上升为国家意志,制定一部较完善的保护公民救助行为的全国性法律,弘扬社会正义、遏制忘恩负义的不道德行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