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时评  >  国内媒评

蓝天拼图拼的不只是颜值,更是健康

 2019/01/22/ 14:29 来源:光明网 张田勘

蓝天拼图拼的不只是颜值,更是健康

  张田勘

  1月18日,中国天气网发布“2018年度蓝天拼图”,展现了包含北京、广州、石家庄、沈阳、南京等在内的15个城市一年365天的天空颜值。蓝天拼图显示,北京、重庆等城市2018年蓝天比例较2017年增多。从2015年起,北京已连续记录蓝天4年,2018年是4年来蓝天比例最高的一年,比2017年增加3%。

  蓝天白云被视为自然美景之一,不只是因为晴朗的天气有助于抑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减少抑郁,能催生和提升人的好情绪。更深层次地的益处是,蓝天白云体现的是空气质量较好,因而有益于人的各种生理功能,增进健康。

  空气污染的本质是大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是人类活动所释放的主要污染物。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2.5数值高居不下,意味着污染严重,蓝天就减少。白云的出现也取决于雾霾层的厚度,有时人们能看到蓝天,也许是雾霾的厚度比较薄,但所处环境的PM2.5浓度一样很高。因此,能看到蓝天白云,基本上可以判断空气质量还不错。

  如果以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PM2.5浓度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小于75微克/立方米)为达标,应该说中国这几年的治理污染水平在逐渐提高,人们能看到的蓝天白云的天数和时间也逐年增多,也因此人们的健康和寿命也在慢慢改善。

  就在“2018年度蓝天拼图”发布前几天,美国芝加哥大学能源政策研究所在北京发布最新研究结果——空气质量寿命指数(AQLI)称,一个地区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浓度下降,该地区的人口预期寿命就会延长。根据2013-2017年200多个监测站提供的每日监测数据发现,中国人口稠密地区的空气质量已经显著改善,下降幅度从21%到42%不等。2016年中国细颗粒物大气污染水平比2013年下降12%。如果把这一污染程度的减少换算为寿命,相当于中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延长6个月。

  北京市公布的2018年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51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同比下降12.1%。拿上述污染水平与寿命关系的比例简单换算,生活在北京的居民在2018年的平均预期寿命也比2017年延长了6个月。同样,天津市有1300万居民,在2013年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三个城市之一,但是该市的PM2.5浓度在2016年下降了14%,相当于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了1.2年。河南省在2016年的PM2.5浓度比2013年下降了20%,也相当于该省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1.3年。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也令人宽慰。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PM2.5浓度同比下降9.3%。

  现在的空气质量寿命指数还提出了一个相似的PM2.5污染数增加与寿命减少的比例关系,即长期暴露在颗粒物污染空气里,PM2.5浓度每升高10微克每立方米,人类预期寿命会缩短0.98年。相反,如果能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PM2.5指导标准,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会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2.9年。而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已达到76.4岁。

  世界卫生组织的PM2.5指导标准为年均值10微克/立方米(24小时小于25微克/立方米)。但是,由于很多国家目前都达不到这一标准,世界卫生组织也给出了一个分阶段的过渡标准。第一阶段:年均值3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小于75微克/立方米);第二阶段:年均值2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小于50微克/立方米);第三阶段:年均值15微克/立方米(24小时小于37.5微克/立方米)。

  中国目前空气质量标准PM2.5年均值标准为35微克/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标准。也就是说,要达到年均值10微克/立方米的指导标准,中国还需要把PM2.5年均值降低25微克/立方米。

  这个过程可以快也可以慢。如果严格执行《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并且在控制和减少污染方面牵住牛鼻子,如生态环境部公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第一批)(征求意见稿)》,根据大气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和影响程度,公布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名录,实行风险和目标管理,中国每年可见的蓝天白云天数和时间就会越来越多,人们的健康会得大幅改善,相应地寿命也将逐步上升。

  因此,拼蓝天拼的不只是天空颜值,更是健康和寿命。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