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绿地集团武汉公司人员证实,正在兴建的中国第二、世界第三高楼——606米武汉绿地中心,目前正计划更改规划进行拔高,很有能超越632米的上海中心,成为中国第一高楼。(2月17日中国新闻网)
近年来,追求“第一”、“之最”之类正在成为时尚。如果是科技水平,质量等级上的“第一”或“最好”,那不但我们自己该自豪,外人也会刮目相看。然而我们的“第一”是“之最”,不客气地说,很多并没什么技术含量。有一些“世界最高”、“亚洲第一大”的东西,只要肯花钱,“打造”出来实在不难。
每当听见某地要打造“××第一”,我总想问:这样的“第一”到底值多少钱?投资的钱当然好算,但其社会意义,文化价值几何?与民生关联多少?这些问题是不是更要算算?
“第一”、“之最”,值不值钱,总归要看是怎么个“最”法。曾有地方心血来潮,制作了一只“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号”的鞋子,要申请吉尼斯纪录;这固然很壮观,但我实在搞不懂,把鞋子制成“世界最大”的意义在哪里?只要舍得下料、肯花人工,再大的鞋子都不成问题——航空母舰都能造,一只大号鞋算什么?
当然了,武汉的606米高楼要拔高到“中国第一高”,远非“大号鞋”可比。但这“第一高”如果也不过就是“高”在尺寸上,却也难说就很了不起——明天某地也拔拔高,比你高一截,你就成了“第二”;后天再有人如法炮制,就又诞生了新的“第一”,关键是这种“炮制”一般难不倒人,只要有钱。可是,这样的“竞技”如果被趋之若鹜,可能很成问题。有专家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不少地方都热衷于建设超高层,竞相成为“中国第一高楼”。目前,全球排名前15座的高楼中,就有9座在中国。而除了“标志性”的遍地如雨后春笋,更多的好处有没有?有多少?有些人似乎并不在意。
官方说法是,民间投资,又不动用财政税款,何乐而不为?笔者则不以为然:投资是私人资本,但是公共利益却不可避免要被裹胁其中。比如土地,是公共资源,且越来越稀缺;就算是原地拔高,给周边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据说,与中国的超高层建筑方兴未艾形成反差的是,发达国家早已进入“后高层时代”;不论是建设超高层耗费的超高成本,还是诸如给城市造成的遮天蔽日、能耗超高、物业管理成本超高、消防技术滞后等等弊端和隐患,都是问题,也都关乎社会公共利益。纯粹为了“高”而拔高,纯粹为了“第一”或“之最”而“竞技”出来的东西,不值多少钱。而更需评估或反思的,则是某些虚荣的价值取向。(李清燕)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